首页 > 新闻中心 > 工作动态

纪律教育学习进行时 “90后”与90后上演一场跨世纪的对话

时间 : 2022-09-14 08:49:46 来源 : 本网

  “90后”的老一辈监狱民警是监狱发展奋斗时期的见证者、亲历者和参与者,90后的青年是新时代的传承者、接力者和弘扬者。

  纪律教育学习月期间,各监狱单位纷纷邀请老一辈监狱民警为后辈讲述奋斗时期的故事,上演“90后”与90后的信仰对话,展现监狱民警勇于担当、甘于奉献的赓续传承。


  营顶的蜕变史

  讲述者 江门监狱退休民警 罗健安

  我刚来营顶(江门监狱前身)的时候,被分配到距离场部3公里的四中队。每次都是坐着中队的手扶拖拉机回去,经过的土路不像现在似的都是平整的水泥地,颠簸、泥泞,人坐在上面就跟要散架了一样。宿舍也是一到雨天就淅淅沥沥地滴水,外面下大雨,宿舍里面就下小雨。

  但是当时大家也没觉得苦没觉得累,反而很有干劲。工作之余,没有电视机,出行也不便利,我们就听广播、看书,反复学习阅读二十四史、马克思列宁主义,把能借的书都借回来,大家轮流翻看,也是在这样的氛围里,我们在落后偏僻的环境中,不断开拓创新,让从前的营顶蜕变成如今现代化的江门监狱。

图片

70年代民警采茶现场

  倾听者 江门监狱民警 周文静

  透过罗警长的述说,营顶70多年的岁月画卷在我眼前徐徐展开,这里有才放下解放战争的钢枪又扛起了营顶创建担子的青年,有作为放弃留在广州选择营顶的青年,有为了提高产量头戴草帽走遍了营顶26000亩田埂的青年。

  艰苦岁月里衣衫褴褛的模样,奋斗岁月里不眠不休的模样,流金岁月里朝气蓬勃的模样,都是营顶青年最美的模样。


  艰苦创业拓荒岛

  讲述者 东莞监狱退休民警 黄孝昌

  当年我被分配到了新洲岛(东莞监狱所在地),距离石龙镇六公里。七十年代前,出岛须搭乘一艘简易木船,周边全是农田,没有道路、没有商店,刚开始时,连水、电、粮的供给都供应不上,我们只能在荒岛上自力更生。

  没有水,就直接从东江里抽,简单沉淀后饮用;没有电,就依靠原有的一台小型老式发电机发电,或使用以煤油为燃料的汽灯;没有粮,就在省监狱管理局的支持下从高明监狱转运过来……

  筹建初期,食堂没有专职厨师,几十名民警轮流下厨做饭,各显神通——夹生饭、双蒸饭、“红烧”饭都是“家常便饭”。虽然伙食较差,但大家却乐在其中。为集中精力搞好筹建,大家自觉定下了“三不政策”,即三年内不迁户口、不建宿舍、不带家属。那段日子里,一大群单身汉全挤在几个破旧的铁皮房里,白天就铆着劲干活,晚上回到宿舍就把行李全都放在地上,20个人挤在一个小房间里酣睡过去……

图片

旧时的新洲宿舍

  倾听者 东莞监狱民警 肖玮彬

  黄老将前辈们创业拓荒岛的艰苦历史一一展现在我们眼前,我们溯沿前辈创业的足迹,与前辈同行,这份厚重温暖久远的画卷,心手相连,薪火相传。

  几代新洲人在这块热土上,在教育改造罪犯的征途上,挥洒热血和青春,发扬“团结拼搏、开拓求新、艰苦奋斗、争创一流”新洲精神,奏响了一曲曲感人肺腑的新洲人之歌,如今新洲岛上监狱可谓是沧桑巨变。

  这让我们领会到,今天的辉煌是监狱拓荒者们用创业火种照亮的,我们后来者应承袭前者之志,续写更加辉煌的新篇章。


  自力更生奋斗路

  讲述者 乐昌监狱退休民警 吴茂桂

  70年代末期,乐昌劳改股(乐昌监狱前身)的发展遇到了瓶颈,无论农业种植、畜牧业、医疗卫生等,都严重缺乏技术员。劳改队意识到这个困难,想通过招聘技术员来解决这个难题,但很少技术员愿意参与劳改工作,劳改股的技术员招聘遭遇挫折。

  “好米也需巧妇炊”,劳改股的干部只好把自己练就成“巧妇”,从而突破发展瓶颈。我们作为当时年轻的一批首先被推上舞台,无论生产,还是经营都在努力地自力更生,一步一个脚印地摸索。买书,请教地方企业单位学习农业技术、机器操作,自行研究“种胚嫁接”技术……都是在为农业增产打基础。所以,最后,我们全面实现了自给自足。

图片

乐昌青年民警听老一辈讲述历史

  倾听者 乐昌监狱民警 林 意

  作为沐浴在党的阳光下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,听了各位老前辈的讲述,我们更应该当好革命精神的传承者、监狱事业的奋斗者,继承好“劳改干部”坚定执着、艰苦创业的优良品质,做到勤于学习、爱岗敬业、勇于担当、甘于奉献,成为助推监狱事业发展的栋梁之才。


  无法忘怀的时光

  讲述者 监狱中心医院退休民警 陈建新

  1991年,广东省劳改工作局筹建医疗中心(监狱中心医院前身),需要组建筹建处,得知消息后我立即报了名。因为我的工作和学习经历比较符合条件,同年4月,我顺利加入了医疗中心筹建处。

  从1991年参与筹建到2022年退休,我在这里工作了31年,从一个乌发青年变成了一个头发花白的退休干部,见证了中心医院从无到有、从一片荒芜到如今的二甲医院。

  回首往事,有太多的事铭记于心,可让我最难以忘怀的,依然是中心医院筹建的那段时光。从一栋楼到一座楼,从一座楼到一片楼群,这其中倾注了我们那代人的心血。

退休之后,我也总是会想起那段日子里的点点滴滴,也依然生活在这里,这种感觉就像是离不开自己的乡土地一样,无法舍弃。

图片

2003年以前的监狱中心医院一角

  倾听者 监狱中心医院职工 刘思滟

  筚路蓝缕,以启山林,从一片荒芜到如今美丽的二甲医院,离不开中心医院每一届领导班子和全院民警职工的共同努力。老同志的奋斗故事,让我们得以近距离了解监狱历史,也激起了我们的斗志,作为监狱系统的年轻民警职工,我们要接过前辈的创业火种,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、只争朝夕的使命感、奋斗有我的责任感,续写新时代广东监狱的灿烂篇章。


  汶塘浮生一梦

  讲述者 肇庆监狱退休民警 黄国琪

  广东省第一监狱,1962年因战备需要从广州迁至肇庆怀集,更名为广东省怀集监狱(肇庆监狱前身)。坚守大山55载,监狱乘着“两个战略转移”的东风,于2017年7月整体搬迁至肇庆四会。

  那个时候,从怀集县城到单位,山路崎岖,经历九拐十八弯才能到达监狱大门。家属大院分布在办公楼周边,都是旧楼改造而来,有些在山脚下,有些在池塘边......一小轮改建后,陋室也能遮风挡雨。

  那时,汶塘还有一种风,急促、旋转、凛冽,吹得人不敢走路,所以都说“汶塘风,青年吹成老太公”。

  一段旧时光记录着一代代汶塘人为理想、为信念、为责任、为担当,无怨无悔默默坚守的岁月。

图片

肇庆监狱搬迁前的备勤房

  倾听者 肇庆监狱民警 吴清政

  曾经,多少开拓和建设监狱的风发少年、中年汉子,如今已是两鬓如霜,进入耄耋之年。当年他们在这里挥洒的汗水,付出的心血铸就了今天肇庆监狱强大的根基,时光的尘埃厚重,让旧日景象得以展现于我们眼前。拂去尘埃,这趟时光之旅也被赋予了不一样的意义。

  未来,我们也将继续传承着老一辈的“铁军精神”,继续在这片土地上守初心,担使命,以“生逢其时 奋斗不止”之势,扬帆起航、乘风破浪。


  我记忆里的青山

  讲述者 阳春监狱退休民警 梁启光

  我今年91岁了,是1960年过来青山农场(阳春监狱前身)的。因为当时国民党要“反攻大陆”,原来工作的“化州石滩”比较靠近车站,为了安全,组织决定向阳春进行转移,就一直到了现在。

  当时的“青山”,一穷二白,我们就和当地包括牛栏、新团以及青山村的群众一起“创业”。过了好久,才把办公区和监管区搬到现在监狱这里,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,几个大队才分散在附近开展工作。

  当时最开心的事情就是被组织选派出去学习,那个时候觉得很光荣、也很幸运,只有“走出去”,我们才能把技术“引回来”,这才有了后来“新生”的阳春监狱。

图片

旧时阳春监狱民警

  倾听者 阳春监狱民警 梁景来

  回首过往,栉风沐雨,悠悠六十余载,阳春监狱的发展不可谓不快。而通过梁老的讲述,我们更加了解“青山是怎么来的”“建场时的工作条件和环境”,这也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建场初期的艰苦和不易,深刻领会了历代“青山人”咬定青山不放松,无私奉献的精神。

  展望未来,披荆斩棘,踔厉奋发勇向前,作为青年民警,我们要赓续好“青山精神”,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工作,要将建设平安、法治、文化、智慧阳春监狱作为实现自我价值的大舞台,让奋斗的青春更加闪亮、出彩。

  跨越时空,我们看到了先辈们艰苦奋斗的创业路;展望未来,我们将沿着先辈的足迹,书写一个又一个辉煌。

分享到:

联系我们 | 网站背景 | 交通指引 | 网站地图

主办:广东省监狱管理局          承办:广东省监狱管理局办公室

地址:广州市白云区广园中路298号    

备案号:粤ICP备19160819号-1    网站标识码:4400000089     粤公网安备 44011102001603号